评论

中国的外部经常账户未来数年将如何发展?

2011年6月15日


高路易 《贸易金融》杂志



我认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中国制造业将会继续全速前进,扩大出口和增加全球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中国的国内经济也会继续快速增长,从而吸引进口。然而,总的来说这会对经常账户盈余产生什么影响还不太确定,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经济再平衡的进展情况。

近年来,中国的出口量持续快速上升,包括多种机械设备在内的各类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竞争力增强归功于技术追赶、提升价值链和规模经济,以及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等传统优势。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也反映出这些要素,因而保持了稳固增长,在工资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帮助抑制了单位劳动成本上升。

有些人争辩说,由于其出口价格不断上涨,所以中国正在丧失竞争优势。然而,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推断。原材料价格上涨意味着,不仅中国,全世界的出口产品价格目前都在上涨。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价格现在也在上涨,上涨速度与美国从发达国家进口制造业产品的价格上涨速度不相上下。但美国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制造业产品价格上涨速度更快。因此,按照这个价格尺度,我们最多只能说中国的竞争力提升速度比过去有所放缓。

总之,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继续显著超过贸易伙伴国家的进口增长速度,其全球市场份额从2007年的7.4%增加到2010年据估计的9.6%,而且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2011年的头四个月。

除了出口总值走强外,出口产品的增加值也持续上升,这是由于加工业供应链的深化和增加值较高的正常(非加工)出口产品的份额增加。因此,从增加值方面来说出口增长速度甚至快于总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一些地区,这种强劲的出口业绩造成了经济摩擦,时而也带来政治摩擦。

中国对外贸易的故事还有另外一面。中国自2007年以来国内经济的增长速度甚至高于出口增速,而中国的进口随着内需上升而急剧增加。其结果是,进口增速强劲超过出口,2010年的实际进口量比2007年高出34%,而出口量增幅为24%。这是导致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10.1%下降到2010年的5.1%的基本因素。在今年头四个月,进口量增长有所放缓,但仍保持稳步增长。

中国的对外贸易条件近年来摆动很大,这是由于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缘故。然而,平均来看,2007至2010年期间贸易条件的恶化程度仅为4%,对经常账户仅产生温和的影响。

从2011年整体来看,由于进出口量预计都将会以较低的两位数增速增长,而贸易条件将会继续小幅下降,因此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重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到3.5%至4%。

经常账户盈余的减少当然也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危机抑制了全球需求,并导致中国政府实施大规模和有效的财政刺激计划促进内需。

展望未来,近期外部盈余的下降趋势在未来数年能否持续还有待观望。出口应会继续强劲扩张和攫取全球市场份额。进口也会借助于中国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固增长而继续快速增长。然而,这两个因素对于经常账户总的来说会产生什么效果尚不明朗。国内经济和进口增速在未来五年能否超过出口增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政策,特别是经济再平衡的进展情况。

如果中国的内需增长保持远超别国的强劲势头,而且经济再平衡取得显著进展,服务业和消费发挥更大作用,那么外部盈余就有可能继续得到遏制。然而,经济再平衡要取得这样的进展,需要进行大幅的政策调整和推进各领域的改革,包括工业原材料定价、公共财政、民营和服务业企业的政策环境以及汇率。如果不做这类政策调整,出口就有可能开始再度超过进口,就如2008年以前的情形,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及其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表现良好的情况下。

近期的跨部门投资格局显示,尽管经常账户盈余已经降下来了,但经济再平衡尚未巩固。在2008年之前,以产品出口为主的行业投资尤为强劲。在最近一次全球危机和中国采取刺激措施期间,这种格局似乎发生了转移,以内销为主的行业投资增长特别强劲。然而,自2010年以来,投资格局又回到了从前,类似于危机前的格局。

政策关注点是关键但难以预测。近年来我们还没有看到稳步推进一系列以经济再平衡为导向的改革。十二五规划将经济再平衡作为一个关键目标,但其他主要目标是产业升级和提升价值链。十二五规划提出应由政府主导这项工作,但在大多数市场经济体中,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一个有利的框架,而将大部分产业升级的工作留给企业。产业升级实际上已经在发生。如果除此以外,未来数年政策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产业升级而不是经济再平衡上,那么我们总的来说会看到更多地强调工业与投资而不是服务业与消费,这样就会推动经常账户盈余随着时间推移而再度上升。另一方面,鉴于内需前景看好,如将政策关注点放在经济再平衡上,经常账户盈余就应能继续得到遏制。因此,在未来数年对这两个政策目标的相对重视程度将是决定经常账户走势的一个关键因素。

(作者高路易为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

 


Api
Api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