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

新任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副行长上任后首次访华

2006年12月1日




2006年12月1日,北京:世界银行新任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副行长詹姆斯.亚当斯开始了他上任后对中国的首次访问。亚当斯先生表示,他此次访问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讨论中国的经验如何与其他国家分享。亚当斯先生说:“中国的发展经验和对全球减贫事业的贡献是史无前例的。世行希望探讨怎样把中国的经验与其他国家共享。2004年,我们在上海召开了全球扶贫大会,从那以来,我们还为在北京建立国际减贫中心提供了支持,这个中心的目的就是向发展中国家传播中国的经验。”

中国正在日益成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一个重要发展伙伴。11月份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有来自40多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出席,就加强中非关系和增加中国对非洲的经济援助达成了多项协议。世界银行主管非洲地区的副行长南卡尼先生作为观察员出席了会议。亚当斯先生说:“我此次访华要探讨的议题之一是世界银行如何与中国政府合作推进其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谈到最近媒体上关于世界银行一项住户调查数据分析的初步结果的报道。杜大伟先生说:“中国在减贫方面的记录是非同寻常的。根据世行的计算,自1990年以来中国有1.9亿多人脱贫,中国的贫困率从2001年的16%降低到了2004年的10%。”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中国1990-2002年的减贫人数占全世界减贫人数的90%以上,部分原因是世界其他地区的贫困人数出现上升。世界银行采用按可比价格计算每天消费一美元作为具有国际可比性的贫困衡量指标。

和中国有关部门以及其他国际机构一样,世界银行发现中国在改革过程中收入差距有所扩大。杜大伟先生说:“中国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一直是减贫的重要动力,但的确不是人人都从增长中平等地受益。”世界银行《贫困评估》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从2001至2003年,中国收入最低的10%人口中平均收入出现了小幅下降。世行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很多贫困人口目前是由于疾病或农作物歉收对收入造成严重影响而陷入暂时性贫困的。杜大伟先生说:“越来越明显的一点是,随着中国的贫困率下降,贫困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和发展政策对于消除贫困仍然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目前政府强调的增强个人抵御风险能力的政策,比如医疗保险和低保制度也越发重要。”

附录:

        世界银行《贫困评估》报告初步结论

即将完成的世界银行《贫困评估》报告认为,最近几年中国继续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实现减贫。按照世行每天消费1美元(按国际可比价格计算)的标准衡量,中国的贫困率从2001年占总人口的16%降至2004年的10%,三年之内减少1/3。换言之,仅仅三年之间中国就有6000多万人摆脱贫困。中国的官方贫困线设定的收入和消费标准要低很多,但也显示2001-2004年期间贫困人口减少。目前大多数贫困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地区,但《贫困评估》报告显示,有超过一半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国定贫困地区之外。

中国的扶贫工作是全球扶贫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1990-2002年的全球最新贫困数据,按照每天消费1美元的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1.95亿人,而全球贫困人口减少总数为2.07亿人,中国所占比例超过90%。中国的比例如此之高部分原因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区的贫困人口增加。中国在全球减贫中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在全球经济增长中所占比例,用国际可比价格衡量,1990-2005年期间后者比例为28%。

中国经济令人瞩目的增长速度是减贫的重要推动力,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平等地从经济增长中获益。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幅度低于高收入群体,结果导致收入不平等增加。城乡之间、沿海与内陆省份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加大,城镇和农村地区内部的收入不平等也有所增加。如果根据各地的物价差异进行调整,则收入不平等的增加幅度较小,原因是在收入增长较少的地区平均物价涨幅也较小。

收入不平等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是发展带来的结果:(1)改革为人们改善生活创造了激励机制,这对提高经济的整体增长水平而言是需要的;(2)对技能的奖励越来越按照市场规则而不是行政指令;而且(3)随着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一些具有高技能的中国公民现在能够按照现行的国际工资标准得到报酬。收入不平等的另一个原因是,过去以实物形式提供的福利待遇(例如住房),现在都已成为工资的一部分。

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在收入分配的最底层,收入出现小幅下降。2001-2003年期间中国的住户调查结果显示,处于收入分配中最低的10%住户的平均实际收入降低了2.4%,而所有其他收入群体的收入都有所增加。如前所述,中国的贫困率持续下降,所以许多贫困人口的收入仍然有所增加。从那以来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等措施可能已经扭转了这种趋势:2003年,最贫困的10%人口缴纳的农业税和各种费用占他们收入的将近6%,现在这些税费都已取消。还有重要的一点需要指出,2003年的贫困人口与2001年的贫困人口并不完全是同一批人。研究结果仅仅报告了在两年里收入分配中收入最低的10%人口的平均收入,并没有在此期间对各个住户进行跟踪。2001年处于收入最底层的10%住户到2003年有可能已脱贫,而另一些住户则可能出现返贫。《贫困评估》显示,在2001年-2004年期间出现相当多的脱贫和返贫现象:约70%以收入衡量的贫困人口属于暂时性贫困,由于下岗、工伤、疾病或农作物歉收等多种原因造成对收入的严重影响而导致返贫。

初步的政策含义是,全面经济增长继续为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提供良好的环境。然而,研究结果显示,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有一部分贫困人口不能仅靠经济增长来实现脱贫,原因是缺乏人力资本,或者在较小程度上由于是残疾人或年老失去劳动能力。随着贫困率下降,这些人在贫困人口中的比例有可能出现上升,所以,随着贫困率的下降,减贫的任务越发繁重。研究结果发现,剩余的贫困人口中很多人并不居住在国定贫困地区,这就意味着支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不能使这些人脱贫。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中,政府为加强针对单个家庭的政策(如低保、农村低保、针对贫困家庭的教育补贴等)采取的举措,以及缓解暂时性收入影响的政策(如失业、医疗和农作物保险)都会越来越重要。世界银行正在为政府的这些举措提供支持,包括通过一个农村卫生项目以及在改善低保、养老金、失业保险、农业保险等方面开展研究。

媒体联系人
北京
李莉
电话: 86-10-5861 7850
Lli2@worldbank.org

新闻稿编号
2006/12/01

Api
Api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