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非洲在中国:知识共享新举措推动南南合作

2014年7月28日

Image

文章重点
  • 非洲农田产量仅为亚洲和拉美地区农田产量的三分之一。
  • 一个由非洲农民、设备生产商、政策制定者、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组成的考察团日前访问中国学习中国在农业领域的成功经验。
  • 中国的转型得益于政府的高度持续重视、大量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投资以及土地制度改革。

2014年7月28日,华盛顿:关于“中国在非洲”的报道遍布各媒体,而且通常占据头条位置。当前,由于采取了一项新举措,同时随着一个由非洲农民、设备生产商、政策制定者、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组成的40人考察团日前访问中国,“非洲在中国”情形已开始扎根。考察团的目标是亲眼目睹中国在农业转型包括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方面取得的传奇式成功,以便将这些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应用于非洲。

相关数字惊人,既反映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农业所面临挑战的严峻性,也给该地区农业转型带来了契机。

当前,由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灌溉和电力缺乏,非洲农民能够提供的谷物粮仅占该洲谷物粮消费总量的5%。非洲农田产量仅为亚洲和拉美地区农田产量的三分之一。泰国出口的农产品超过了所有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农产品出口总量。相比而言,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其用仅占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0%的人口。加大非洲——中国合作力度,对释放非洲农业尚未被挖掘的潜力至关重要。

 

 



" 我们将着眼于整个非洲,实现非洲农业转型变革。 "

Severin L. Kodderitzsch



在此次知识交流活动或称“南南”经验分享活动中,非洲客人访问了中国首屈一指的农业研究和发展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了解、倾听并学习中国在满足人们粮食需求方面令世人瞩目的成功经验,”加强非洲中东部农业研究协会(ASARECA)常务副会长Francis Wachira介绍说。“通过此次访问,我本人及考察团其他成员明确认识到,中国取得的成就并不是源于某项单一举措,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源于几十年来在把现代科技优势应用于农村经济方面付出的不懈努力以及最高层政府对农业在扶贫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潜力的明确认识。”

中国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在于把农业技术,特别是水稻、小麦、玉米和蔬菜生产技术和(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扩大应用于整个农业价值链,同时广泛使用小型农机设备。得益于政府的高度持续重视、大量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投资以及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在不到三十年时间内经历了深刻转型,农业经历了快速发展。这些给非洲客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次访问的主要活动包括实地考察以及与中国农科院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进行深入讨论。参与讨论的许多中方人员和非洲客人一样,都在努力研究解决相同的问题。目前,访问团所有成员都在参与实施世行资助的三个区域性农业生产力提高项目,分别是非洲西部、非洲东部以及非洲南部农业生产力提高项目,其支持19个非洲国家开展农业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致力于转型变革

此次访问是关于非洲——中国伙伴合作可能性的一系列讨论的成果。此前,世行非洲地区副行长Makhtar Diop于2013年访问中国,促成了世行、非洲次区域农业研发机构以及项目单位关于中非双方潜在合作领域的讨论。双方合作伙伴均认为,中国在农业技术开发及其在小型农业系统中的应用方面的经验尤其适合分享。

中国农科院与加强非洲中东部农业研究协会、非洲南部农业研发协调中心(CCARDESA)、非洲南部农业研发理事会(CORAF)等推动实施三个世行项目的三家次区域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之后,首次启动了本次南南学习和知识共享活动。

“我们将着眼于整个非洲,实现非洲农业转型变革,”新组建的世行全球农业实践局实践处处长 Severin L. Kodderitzsch说。“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牵头从事农业促发展事业的三家次区域机构的代表能够参与此次有助于推动传播从此行中获得的知识和想法的考察活动,对此我们感到很高兴。”

考察团成员发现了可以经调整后适用于且转移到非洲的大量技术,并就与中国合作的未来进行了讨论。中国农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张陆彪在总结会致辞中指出,中国高度关注中非双方能够继续以不同方式继续这一合作。他举例说,下一步工作将是实施一项能力建设计划,由农科院研究生院为非洲培养年轻的农学家。

“本次考察最终成为惠及中非双方的一次双向交流活动,既有助于非洲向中国学习,也有助于中国向非洲学习,”世行全球农业实践处资深农业经济学家、非洲西部农业生产力提高项目经理AbdoulayeToure说。

此次考察于2014年6月13日结束。


Api
Api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