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世界上一些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然而,林业资源中以单一树种的纯林为主,很容易发生病虫害,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生态环境变得脆弱。其结果是,丰富的自然资源面临着生物多样性退化、水土流失和山洪暴发的风险。
为助力中国应对这些挑战,世界银行于2019年批准了一笔1.5亿美元的贷款,用于支持中国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项目(以下简称“项目”)。项目在四川省实施,是世界银行在中国林业领域支持的首个结果导向型贷款项目。结果导向型项目将贷款资金支付与实现具体成果挂钩,并支持机构能力建设和创新。
“我们这个项目的目标就是四个要点,多功能、近自然、全周期,最终实现有活力稳定健康高质量的森林生态系统。” 世界银行专家顾问陆元盛教授介绍说。
改进森林生态系统管理
项目于2020年5月启动,在四川省35个县实施,多措并举提升森林质量,改善森林管理,包括新造林和再造林、混交林、天然林更新、景观保护、森林抚育加补植、退化林修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构建高质量、可持续的森林生态系统。
社区参与是成功的关键
项目在378个城镇和2477个村广泛开展了磋商和能力建设活动,为一万多农民提供了技术培训和就业机会。截至2023年12月项目结束时,项目区85%的居民参与了项目活动,女性占直接参与人员的52%。
项目已然改善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洪口镇董溪村村民李正久说:“我们参与这个项目,从事锄草、栽树、除灌等工作,项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改变。我们以前在家里务农,收入比较低,一个月只有一两千块钱,参与这个项目后,收入提高了,每月有三四千块钱。”
农民拥有树种选择的高度自主权,以确保新造林兼顾生态需求和经济需求。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罐坝村村民雷天培表示:“我们是通过罐坝村村民委员会开会研究决定,全村老百姓共同同意。种比如像黄柏,杜仲,银杏这些药材树木,现在能够务工挣钱,以后药材成林了也能够得到一些经济效益。”
能力建设和推广碳汇解决方案
项目支持了可持续森林经营的技术和机构能力建设,包括建立激励性生态补偿机制和市场化普惠性森林碳汇交易框架,推动了四川省未来森林碳汇市场机制的形成,也对包括生态环境服务付费在内的生态补偿政策进行了评估。
项目的一项主要成就是《四川省森林经营碳普惠方法学》获得批准,为巴中建立全省首个森林碳汇交易平台奠定了基础。2023年5月,巴中市成功试点开发了全省首个森林经营碳普惠项目。
在项目的支持下,四川省编制了长期的省级和县级森林经营规划,批准和采用了首个《四川省级森林抚育技术指南》。四川省林业总站站长陈小中表示:“长江上游生态修复项目为四川林业的近自然经营引领了方向,探索了方法,找到了路径,培养了人才。”
取得有影响力的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底,项目共计完成造林13万公顷,其中促进天然更新6700公顷,新造混交林2.95万公顷,退化低效林改造9.31万公顷。项目区混交林的比例从6% 提高到62%,单一树种的纯林已被针阔混交林取代。
新造混交林、退化林修复和森林质量提升显著增强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这些改进提升了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促进了项目区的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碳封存。创新模式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
项目通过改善和修复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碳捕获和封存,为全球公共产品做出了重要贡献。项目结束时的温室气体核算评估发现,预计项目在30年间将产生碳汇量235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在五年项目实施期内共计产生碳汇量39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项目的成功经验也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四川省的国家储备林项目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和融资模式,截至2023年12月已撬动资金115亿美元,预计产生的碳汇量将达到世行贷款项目碳汇量的80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