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Navigation
专题报道 2018年11月16日

三城市缓堵减排项目见成效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大城市经济增长迅速,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私家车保有量和使用率也随之快速上升,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和碳排放问题。

交通移动源在中国油产品消费总量中的占比从1990年的28%上升至2015年的55%。2016年,交通移动源产生的碳排放约为9亿吨二氧化碳。预计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和使用率的增长,碳排放量预计将持续增加。

2011年,中国交通运输部启动了创建公交都市活动。公交都市,指的是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以上的城市,是为应对小汽车高速增长和交通拥堵所采取的一项城市交通战略,即通过增加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扩大公交服务范围和提升服务水平、推行公交优先和运营优惠政策,增强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交通运输部规划司官员刘东说:“中国政府将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并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要下降40%-45%的目标。交通运输行业是碳排放的大户,是能源消耗的大户,需要在交通行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了帮助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政府向全球环境基金提出大城市缓堵减排项目申请,” 我们想通过国际经验借鉴和国内试点示范,总结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中国城市交通发展之路。”刘东说。

2013年3月,项目获得全球环境基金赠款1818万美元,由世界银行协助实施。项目采取综合措施,通过制定和试点示范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和措施、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和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支持公交都市创建活动的落实。


"新换的大巴车坐起来非常舒适,冬天车里非常暖和,绿色环保还便捷。"
李春鹏
哈尔滨市民

Image

提升三城市公交效率与服务水平

项目内容广泛,既有中央层面的战略、政策和技术规程制定,也有地方层面的战略、政策、实施和监测评估。为了在不同类型的城市中树立典范,以及评估各种改善公交和交通出行需求管理措施的效果,项目选择三个大城市作为试点示范城市,即,江苏省的苏州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和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

三个试点城市和中国其他大城市一样,近年来机动车保有量和使用率都出现快速增长。2017年,苏州的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00万辆,平均每千人300辆车;成都的机动车保有量约为470万辆,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哈尔滨的机动车保有量达162万辆,继续呈快速增长趋势。

智能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管理和缓解拥堵的有效工具。城市交通和公共交通指挥中心作为交通管理的大脑中枢,在保障城市交通运行顺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项目将加强交通指挥中心对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作为支持重点。

苏州市公共交通指挥中心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用于智能交通管理,对全市公共交通网络进行全面、实时的监控和管理。苏州市运营公交线路370条,车辆4680台,日均客流量达150万人次。

指挥中心通过POS机和监控摄像头等车载设备采集信息。苏州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运营业务处的管日昊介绍说,乘客上车后在POS机上刷公交卡,信息就会自动传输到指挥中心的系统里。通过车内和车站的监控摄像头,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从电子屏幕上对乘客人数的多少、车内的拥挤状况一目了然,可以根据客流情况调整发车班次、间隔时间和驾驶速度,实现了可视化调度。

成都市智能交通指挥中心通过智能监控系统监测和管理全市的交通流量,工作人员根据实时的交通流量信息,对交通路网做出及时的调整,以保证整个路网的畅通,减少拥堵。交通信息通过道路上设置的200多个LED交通诱导屏实时发布,引导驾驶员选择最佳路线,避开拥堵路段。一旦出现交通事故,指挥中心也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防止形成拥堵。

交通管理中心与高德、百度等公司合作,共享路况和交通拥堵信息。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智能交通指挥中心的祁炳森介绍说:“我们跟百度合作开发了交通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测与研判分析平台,及时获取百度地图提供的各类交通数据,为我们路口的优化、路网的扩能和路段的提速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路况和拥堵信息在高德、百度地图上实时反映出来,帮助用户做好出行规划。

新近落成的哈尔滨公共交通指挥中心预计今年下半年投入运行,届时将能监控全市208条公交线路、近6000台公交车和所有的公交站点。哈尔滨还在主要的出租车停靠点和部分公交车站安装了监控摄像头,以规范出租车运营,减少在公交站乱停车的现象。

快捷、方便、可靠和舒适的公交服务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使用公共交通。三个项目城市都开辟了公交专用道。苏州市的公交专用道已达到225公里,成都达到357公里,哈尔滨达到110公里。苏州市还在部分路口安装了公交优先信号灯,“在社会车辆绿灯亮之前提前亮十秒,让左拐的公交车优先通行,” 苏州交警支队秩序管理大队副大队长艾继祥介绍说。

新能源公交车正在逐步替换掉传统的柴油车,在城市公交车总量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新型的空调公交车不仅载客量增加了,舒适度也提高了。各城市还开通了快速公交(BRT)和公交快线,给乘客提供了效率更高的出行选择。

电子站牌和手机APP使得公交出行更加便利。在号称“冰城”的哈尔滨,冬季气温可达零下30度以下,经常下大雪。“老百姓在家里通过APP就能查询线路上公交车的位置,预计到站时间,这样在高寒的雨雪天气就能够更好地安排出行时间,” 哈尔滨市交通运输局信息中心副主任赵锐说。


基于数据设计解决方案助力优化公交系统

项目还支持三个项目城市开展专题研究,更深入地理解交通出行需求,为破解交通拥堵难题提供政策选择和解决方案。苏州市根据自身特点分析探讨了差别化停车收费和古城拥堵收费作为舒缓古城交通压力的政策选择。

成都市开发的道路交通运行指数系统包括公交运营基础设施、客流分析、客流预测等模块;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优化辅助决策系统由全市主要路网的实时交通运行数据和历史数据查询两部分组成,这些系统为未来的交通规划和公交线路优化决策提供了辅助工具。

哈尔滨开展的基于公交优先条件下的城市道路交通区划研究及交通管理方案设计,针对具体拥堵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哈尔滨市的动力广场过去是一个拥堵热点地区,行人车辆互不相让,交通一片混乱。根据课题组在调研基础上提出的改造方案,将环行交叉口改造成平面交叉口,科学划分车道数量及方向,设置行人信号灯保障行人过街安全。

负责课题研究的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中心副主任赵巍说:“根据测算,改造之后的平面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大幅提高,至少要提高到改造前的环行交叉口的20%以上。”

课题研究为今后进一步优化公共交通系统打下了基础。“在调查基础上,我们建立了哈尔滨市公交线网调查数据库、哈尔滨市公交设施地理信息库、以及哈尔滨市公交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的游历说。

在总结吸收全球环境基金项目经验的基础上,哈尔滨目前正在实施世行贷款一亿美元的高寒地区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建设项目。哈尔滨市交通运输局信息中心赵锐副主任说:“在相对比较薄弱的一种信息化建设的态势上,哈尔滨通过这两个项目的建设,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飞跃。”

服务的改善使得更多的人放弃开车而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哈尔滨市民张媛过去接送孩子都是自己开车,现在改为坐公交了,她说:“坐公交更方便,更快捷。”市民李春鹏每天坐公交上下班,他说:“新换的大巴车坐起来非常舒适,冬天车里非常暖和,绿色环保还便捷。”

项目对于减少试点城市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对三个试点城市进行了连续四年的跟踪调查,参与调查的廖凯说:“调查结果显示,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虽然三个城市的交通碳排放的总量保持着一个增长趋势,但是对比基准情景,三个城市都显现出了减排效果,苏州、成都和哈尔滨三个城市的减排量分别达到95万吨、153万吨和98万吨。”

项目借助世界银行与中国交通运输部合作建立的“中国交通转型与创新知识平台“(TransFORM.com)平台,组织了多次国际研讨会及知识传播活动,总结和介绍项目取得的经验,交流国内外缓堵减排的良好实践。



Api
A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