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界银行的合作开始于1980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初期是作为世行面向最贫困国家的国际开发协会的受援国,1999年中国从国际开发协会“毕业”,2007年成为国际开发协会的捐款国。在2010年世行增资完成后,中国与世行合作30周年之际,中国成为世行第三大股东国。
随着中国的需求和发展水平的变化,世界银行在中国的业务性质也在不断演变。在早期阶段,世行帮助中国引进国际经验,设计经济改革战略,改善项目管理,解决阻碍经济增长的瓶颈问题。近年来,这一双向关系发生了变化,世行提供国际专业知识,助力中国应对面临的关键发展挑战,通过项目和计划进行改革试点。中国的发展经验也丰富了世行的全球知识宝库,提升了世行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能力。
研究
开展联合研究对于深化政策对话和推进世行业务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其他中等收入国家提供了一个样板。世界银行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撰写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报告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出六大战略方向: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加快开放型创新步伐;推进绿色发展,变环境压力为绿色增长,使之成为发展动力;增进机会均等,扩大面向全民的卫生、教育和就业服务;加强国内财政体制及其现代化;将中国的结构性改革与国际经济变化联系起来,建立与世界的互利共赢关系。
世行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联合报告《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议,改革征地制度以遏制城市空间的过快蔓延,建立居住证制度向外来人口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改革地方财政开辟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允许地方政府在中央严格限定的框架内直接举债。
世行与世界卫生组织、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联合研究报告《深化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基于价值的优质服务提供体系》,提出了深化医改的八项建议,包括建立“以人为本的优质的一体化服务”新模式,加强基层卫生服务的核心地位;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让患者熟悉并了解医疗卫生服务以增加信任度;改革公立医院;改变服务提供者的激励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地位;允许合格的民营医疗机构提供经济有效的卫生服务;确定卫生领域公共资本投资的优先顺序。
世行与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联合研究报告《创新中国: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提出解决生产率的挑战,需要促进增长新动能的三个要素,即消除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扭曲(Distortion)、加速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的扩散(Diffusion),以及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发明创造(Discovery),从而拓展中国的生产力边界。报告从7个领域提出促进“三要素”的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加强竞争,为所有投资者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强人力资本建设,更高效配置金融和人力资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以及改进监管和治理方式以更好地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项目
世行贷款项目引进创新理念,试点创新方法,为知识交流提供了平台。很多项目也将环境和气候变化作为一个重点。下面是近期的世行贷款项目以及取得的一些成果:
四川德阳水环境治理PPP项目,2020年3月批准,支持改善四川省农村地区23多万人的供水和污水服务。项目由世行和国际金融公司共同准备,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推广透明度更高的服务与融资模式,这一模式基于绩效,注重改善对用户的服务提供。项目将减少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长江支流,保护生态环境,为国内和全球公共产品做贡献。
湖北省安全、可持续、智慧型农业项目,2020年5月批准,促进环境可持续和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项目预期将产生重要的气候协同效应,为中国履行《巴黎协定》等农业相关气候变化承诺做出贡献。
江西生态产业园区项目,2020年6月批准,助力江西省加强生态产业园区的制度与监管框架,与国际标准接轨,减少环境污染及温室气体排放。项目将产生重要的经验,有助于对中国乃至世界减少环境足迹带来重大影响。
可再生能源和电池储能促进项目,2019年6月批准,通过规模化部署电池储能系统,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利用。项目助力中国加快清洁能源转型,实现减排目标。项目由华夏银行实施,华夏银行承诺提供至少4.5亿美元配套融资。全球环境基金(GEF)和世行能源部门管理援助计划(ESMAP)资助同期提供技术援助,协助完善绿色能源技术的政策和监管框架,从而鼓励民营投资并降低其风险。
贵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2019年3月批准,法国开发署参与联合融资,是世界银行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全球首个结果导向型项目。项目通过协助贵州省全面建立养老服务政策与制度框架,助力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支持重点放在提高老年人获得基本养老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提升服务质量和养老服务体系的效率。
新型城镇化融资创新示范项目,2019年5月批准,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参与联合融资,协助中国启动和运行一个创新型金融中介基金——上海城投环保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简称环保金服),支持小城市小城镇在供水、污水和固废管理三个环保领域的投资。项目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助力中国解决环保投资需求,实现《国家自主贡献》下的气候目标。例如,项目统筹市政债券发行纳入由绿色金融基金提供支持的绿色资产,从而帮助小城市进入资本市场。
财政可持续性政策贷款项目(2018财年批准)助力湖南省和重庆市大渡口区推进改革使公共财政走上健康可持续之路。项目支持的措施包括开发债务和财政可持续性分析工具,采用新的综合性方式编制中期资本预算,提高预算信息透明度,协助湖南省加强对省以下地方政府财政健康状况的监测监管,协助重庆市大渡口区进一步明晰政府预算与公益性国有企业的边界。在湖南省和重庆市大渡口区开展的这些改革试点为中国正在进行的预算改革提供了借鉴。
京津冀空气污染治理创新融资计划(2016-2021)支持华夏银行为企业提供贷款资金,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清洁能源和加强空气污染防控,减少空气污染物和碳排放,重点放在北京、天津、河北及其周边的山东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南省。该计划年均减排二氧化碳154万吨,相等于在投资期内避免了新建将近10 吉瓦的燃煤电厂,为京津冀重现蓝天和遏制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
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结果导向型规划(2016-2019)助力河北省治理空气污染,打赢蓝天保卫战。项目支持实施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建立烟气排放连续在线监测系统、淘汰高污染的老旧柴油车换上电动公交车、淘汰燃煤炉灶置换清洁的天然气炉灶等。
宁夏荒漠化防治和生态保护项目(2012-2020)协助宁夏7个县(市区)遏制荒漠化和土地退化趋势,恢复自然植被,改善当地社区的环境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贵州农村发展项目(2014-2020)支持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发展和减贫,带动广大小农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入农业产业价值链,给农村留守妇女、老人和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增收机会。
贫困片区产业扶贫试点示范项目(2015-2021)在四川、贵州、甘肃三省建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00个,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惠及农村人口94.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4.1万人。
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2010-2017)通过试点示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减少食品安全风险的措施和方法,助力中国政府保障人民食品安全的努力。项目引进良好农业规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规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使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消费者乃至全社会受益。
最近更新: 2020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