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恢复中国黄土高原面貌

2007年3月15日



挑战

位于中国西北部的黄土高原是5000多万人口的故土,其名称源自干燥的粉末状风蚀土壤——黄土。数百年来的过度开发和过度放牧使得该地区的水土流失率位居世界首位,也导致了广泛贫困。

方法

借助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土流失控制工程之一,由世行资助的两个项目(数年前)开始恢复已严重退化的黄土高原,其目标是使中国的这一贫困地区重新成为一个可持续农业产区。

成果

结果,在位于中国最贫困省份行列的四个省、自治区——山西、陕西、甘肃和内蒙古,250多万人摆脱了贫困。通过引进可持续农作方式,农民收入翻了一番,就业出现了多样化,本已退化的环境也恢复了生机。

收入翻番: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多种经营,项目农户人均年收入从70美元左右增加到200美元左右。

自然资源得到了保护:肆意放牧、生计农业、薪材采集以及坡地作物种植致使黄土高原大片地区遭到毁坏。本项目鼓励以往开垦坡地上草原、树木和灌丛的自然再生。树木再植和禁止放牧使得黄土高原地区常年植被覆盖率从17%提高到34%。

河道淤积大幅减少: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了1亿多吨。泥沙控制力度的加大降低了洪水风险,而新建的小型大坝网络可以在降水量较低的情况下帮助集镇和农业储存用水。

就业率提高:梯田作物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多种经营新增了农业和非农就业。黄土高原二期项目实施期间,就业率从70%提高到87%。妇女就业机会大幅增加。

粮食供应得以保证:项目实施前,频繁的旱灾使得坡地作物欠收或绝收,有时需要政府紧急提供粮食援助。梯田建设不仅增加了粮食平均产量,也大大提高了产量的稳定性。农业生产已从生产品种有限的粮食和低附加值商品转变为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二期项目实施期间,年人均粮食产量从365公斤增加到591个公斤。

本项目大大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向市场经济环境的转变,为可持续水土保持创造了条件。

项目实施期间,在很多人认为没有希望的大片地区,生态平衡得以恢复。

梯田建设要求修建道路,以便车辆和农用设备进入建设区。泥沙控制和截留将过去的不毛之地改造成宝贵的种植区,进而有助于为社区居民和农业储备了用水,降低了洪灾风险。梯田降低了劳动力投入,使农民有机会从事其他创收活动。

世界银行的贡献

黄土高原一期项目:实际投资为2.52亿美元,其中国际开发协会软贷款为1.49亿美元,政府配套资金为1.03亿美元。黄土高原二期项目:国际开发协会软贷款为5000万美元,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硬贷款为9900万美元,政府配套资金为9000万美元。(两个项目或准时,中国仍有资格享受国际开发协会软贷款。)

黄土高原地区自然面貌和经济形势的改变明确表明,与政府的密切合作、有效的政策、技术支持、当地人的积极出谋划策和参与可以取得丰硕成果。通过直接投资、政策与技术援助、培训、能力建设以及项目区人民的努力和行为变化,国际开发协会资金帮助证明了一种模式的效果——它改善了250多万人的生活和生计,并将通过推广改善更多人的生活和生计。

培训与支持服务帮助提高了旱地农业技术、草地改造、果树与畜牧管理以及影响监测与评价等方面的现有研发能力。

今后的工作

目前,本项目的原则已得到广泛采用和推广。据测算,随着该模式在全中国的推广,受益人口已多达2000万人。

 


多媒体

Api
Api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