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中国防洪及流域管理的新尝试

2015年6月19日



文章重点
  • 项目协助西宁市提高防洪能力,改造污水收集系统,加强17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 西宁的防洪能力得到提升,城市水环境显著改善。
  • “参与式”理念让村民成为小流域治理的主力军,帮助他们提高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青海省省会西宁是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西宁市坐落在湟水河谷地,南北两侧为侵蚀严重的基岩低山丘陵,四周山高坡陡,多为荒山秃岭,容易遭受由强降雨引发的周期性洪水的危害,尤其是在夏天。

水土流失往往导致洪涝灾害,西宁61%的流域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威胁。

自2009年起,西宁防洪及流域管理项目协助西宁提高防洪能力,改造污水收集系统,加强17条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

不仅仅是防洪

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包括修建堤坝、通行道路、雨污水收集管网等防洪设施,把西宁市的防洪标准提高到了100年一遇,湟中、湟源、大通三县的防洪标准提高到了50年一遇。

项目还建成了先进的洪水预报预警中心,完善了西宁的河道防洪体系。

此外,河岸景观绿化工程也为西宁的220万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场所。

84岁的李肯成是湟水河支流北川河附近的居民。他在这里住了30多年,对北川河发生的变化深有体会。

他说:“原来这里是烂石滩,没有人会到这里来。这个河治理以后就好了,道也修好了,大家没事的时候就可以坐在这里,晒晒太阳,干干啥。”

项目工作人员指出,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的洪水风险管理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西宁防洪及流域管理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建设办公室的陈胜说:“从我们做这个项目规划开始,我们就是本着从全流域的角度来做防洪治理,不像以前咱们防洪治理就是单纯的修防洪堤,小流域治理就是单纯的植树造林,都非常的散,这个项目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板,相当于把我们小流域治理、防洪工程、河岸整治、两岸的污水截流、环境治理综合起来,做成一个整体性的项目。”



" 我家的人均纯收入由以前的每年3000元增加到了6000元。 "

沈钧儒

大通县胡基沟村54岁农民


 “参与式”流域管理

和中国许多地方一样,西宁的流域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沙沉积量大、水污染、洪水和干旱。西宁防洪及流域管理项目针对这些问题,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这些措施的核心是“参与式”理念,让村民成为小流域治理的主力军,帮助他们提高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西宁市大通县水务局副局长杨宝星说:“我们结合了农户的意见和想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帮助项目区农户解决了最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改善当地农民的生计,项目发放了太阳能热水器、手扶拖拉机和三轮摩托车等。
这些生计措施帮助推广了绿色能源的使用,改变了农民对土地和水资源的不可持续的利用方式,如过度放牧导致植被减少和水土流失。

在大通县胡基沟村,54岁的农民沈钧儒如今有了好帮手:一台手扶拖拉机。

“以前,我们养了很多马、牛,农闲时候得牵到山上去放,山坡的草都被践踏光了,”沈钧儒说。

以前靠牲畜耕地每天只能耕一亩,而手扶拖拉机每天可以耕四、五亩。

 “手扶拖拉机速度快,省劳力、省时间。”沈钧儒说。“牲畜耕地比较浅,庄稼产量不高,手扶拖拉机耕地深,庄稼增产了一倍。”

“世行项目发放了手扶拖拉机后,大家卖掉了牲畜,减少了山上的水土流失。”他说。

农闲时,沈钧儒和他的家人不再需要照看牲畜,他们有了更多时间去搞副业赚钱。

沈钧儒说:“我家的人均纯收入由以前的每年3000元增加到了6000元。”

项目将于2015年年底完成,在项目支持下:

  • 防洪工程保护了42.6万居民免受洪水侵袭。
  • 直接排入河流的污水量每年减少440多万吨。
  • 土壤流失量每年减少100万吨。

Api
Api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