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Navigation
成果简介 2017年10月16日

社区主导型发展和社区发展基金使农民受益


在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中国贫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项目(2010-2015)在河南省、陕西省和重庆市实施,通过社区主导型发展和社区发展基金,改善道路、饮用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受益人口逾95万人,并通过土地和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措施,提高了农村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挑战

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本世纪初,中国的贫困人口在世界上仍排名第二,仅次于印度。极贫人口80%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以农村居民为主。

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目标之一是到2010年实现14.8万个贫困村全部脱贫。为实施这项计划,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由于对扶贫资金使用的制度限制,能够实际到村到户的资金有限,只有很少部分资金能够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比如道路或饮用水系统建设。

很多农村贫困人口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偏远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匮乏,替代生计有限。不适当的耕作方式和水土资源管理使得贫困人口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方式

贫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项目旨在协助政府克服影响扶贫项目资金有效使用的制度和管理限制,使得更多的扶贫资金能够到达最贫困的社区,让村民能够在决定扶贫措施和扶持形式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项目首次在河南省、陕西省和重庆市的贫困农村地区引进和试点社区主导型发展(CDD)模式和社区发展基金(CDF)。CDD模式把对发展过程、资源使用的控制权和决策权直接交给社区。CDF向农民互助合作社提供整笔拨款,用于支持农户发展种养殖和其他的生产增收活动。

CDD和CDF赋权给农村社区,让他们自主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项目活动,籍此激发社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促进村级民主管理和能力建设。

同时,项目投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并在部分项目县和村试点土地可持续管理和气候变化适应措施。


95万

项目在河南省、陕西省和重庆市实施,通过社区主导型发展和社区发展基金,改善道路、饮用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受益人口逾95万人。


成果

贫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项目于2010年至2015年在中西部地区的河南省、陕西省和重庆市25个县、142个乡镇、776个行政村实施,受益人口超过95万人。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 建设或改善村级道路5628公里,缩短了村民出行时间。项目还建设或改善田间道路260公里、桥涵432座,方便了农民运输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
  • 建设饮用水供应系统425个、水井144个、人畜饮水池6万多个,使农村居民喝上了清洁饮用水。
  • 为115户农户修建了沼气池,减少了室内空气污染,提高了生活质量。
  • 项目区的农村社区均受益于新建的社区图书室、文化广场、村级学校和卫生所、公厕和农村美化工程。
  • 项目建立农村社区互助合作社441个,参加的农户总数达28720户。社区发展基金满足了贫困农户的资金需求,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种养殖业,增加收入,受益人数达92355人,还款率达99%。
  • CDD模式在项目区得到广泛接受和采用,农户参与率接近93%,妇女参与率超过65%。调查显示,96%的受益人认为项目反映了他们的需求,对基础设施改善的满意度达到94%左右。
  • 调查发现,项目村35%的贫困户在2010-2014年期间通过努力实现了脱贫,贫困率下降23%。
  • 在土地可持续管理和气候变化适应试点下开展了脆弱性评估和资源制图活动,在84个村开展了培训,提高了农民对气候变化对生产生计的影响的认识。

世行贡献

项目总投入1.565亿美元,世界银行贷款1亿美元。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世行为中国的扶贫计划引进国际先进理念、良好实践和创新模式,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合作,通过一系列中国农村贫困研究和基层扶贫项目,协助中国政府制定国家扶贫战略。这个项目是世行第五期扶贫项目。

合作伙伴

全球环境基金(GEF)为土地可持续管理和气候变化适应试点提供赠款423万美元,旨在降低项目区内贫困农村面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支持土地可持续管理、气候适应、减贫和农民增收。

和以往的扶贫项目一样,国务院扶贫办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与支持,中央和省政府工作人员在项目的CDD模式设计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并全力以赴确保项目成功实施。

后续管理与影响

项目社区直接受益于项目工程和服务,自主性高,因此在项目结束后继续致力于运营维护。

CDD模式、特别是社区磋商已纳入国内扶贫计划和其他世行在中国的扶贫项目。

土地可持续管理和气候适应试点的成功经验已融入中国的“精准扶贫计划”中,因为剩余的7000万贫困人口很多是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